Search


【腦中小劇場 第14場 繪本推薦-帽子】
  
只要三句話,就能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腦中小劇場 第14場 繪本推薦-帽子】
  
只要三句話,就能喚醒孩子的同理心
  
      
亨利在公園長椅上發現了一頂紅色帽子。
    
這頂帽子有著大大的帽緣,像個時尚版的墨西哥帽,最近紐約時裝周才剛結束(班上的派蒂說的,因為她媽媽是貴賓,而且每次都穿得超級閃),會是誰把它留在這裡呢?
  
亨利剛滿五歲,滿臉雀斑,身形比同班男生都還矮小,每次當他看到威爾戴著一頂帥度破錶的紅色棒球帽走進教室,班上女生都一副陶醉的樣子時,他就羨慕得要命。但上帝是公平的,這頂紅帽,比威爾頭上那頂不知道要大上幾百倍,而且看起來還很潮,戴上它,一定能讓那群女生順利變節。於是他二話不說,一個箭步搶過來,他要讓這頂帽子緊緊地黏在頭上,就像布萊恩校長的假髮一樣,連睡覺也絕不脫下來。
  
「寶貝,你覺得這頂帽子可以拿來做什麼呢?」
  
媽媽開口時,亨利嚇了一跳,帽子讓他失去了警覺,他完全忘記媽媽跟在後面。但意外的是,媽媽竟然沒有要求他把帽子放回椅子上,而是問了這句話。
  
亨利放心了,因為媽媽今天的眼神出奇地溫柔,比美術課的凱莉老師還溫柔,一點也不像暴風雨前的寧靜,那是一種真誠又溫暖的情感,於是亨利打開了腦中小劇場,嘰哩呱啦地拋出了一長串答案,要多少有多少,首先...
  
它可以拿來遮陽。
它可以拿來擋雨。
它可以拿來抓老鼠。
它可以拿來表演魔術。
它可以拿來當成帆船,航向大海。
它可以拿來當作雪橇,滑行雪地。
它可以在沼澤裡卡住鱷魚的嘴,救自己一命。
甚至,
它可以讓自己站上舞台,充當表演的道具,成為超級巨星。
對,
超級巨星喔。
  
「寶貝,你想出很多很有創意的答案喔,那我們來回想一下,現在有誰會需要這頂帽子呢?如果丟了這頂帽子,他會發生什麼事呢?」
  
嗯…我想想...
  
舞台上的大姊姊需要這頂帽子,不然她就要被現場觀眾噓下台了。
沼澤裡的探險家需要這頂帽子,不然他就只能待在鱷魚的胃裡了。
雪地的女孩需要這頂帽子,不然她就不能滑下山坡了。
荒島的難民需要這頂帽子,不然他就不能乘船離開了。
魔術師需要這頂帽子,不然他就變不出把戲了。
老奶奶需要這頂帽子,不然她就抓不到老鼠了。
時裝周的阿姨需要這頂帽子,不然她就會淋成落湯雞了。
海邊的救生員需要這頂帽子,不然他就會被曬到中暑了。
  
「所以寶貝,我們該怎麼幫助這些人呢?」
  
亨利離開公園時,並沒有回頭看長椅上的帽子,因為這一次,是他自己的決定。
  
這本童書只有薄薄的十二頁,但故事結構十分巧妙,同一個事件,用相對的立場講了兩次,藉此讓孩子學會,如何為他人著想,也就是所謂的「同理心」。
  
什麼是「同理心」,簡單來說,就是「能試著理解對方立場,進而感同身受」的狀態。繪本作者保羅‧霍普(Paul Hoppe),以明確而又簡潔的步驟,來喚醒孩子的同理心,自發性地調整不適切的行為,最棒的是,不說教。
  
整篇故事,媽媽只有三句台詞,這三句話也代表了三個步驟。
  
第一步,激發「想像力」
  
孩子在這個年紀,多半都處於自我中心的狀態,而且很多人還試著把這種狀態延續到成年,然後變本加厲。也就是說,他看到任何自己喜歡的東西,第一個想法會是,「這是我要的!」而不是「有誰會需要?」
  
因此,當媽媽問及帽子的用途時,孩子便會很自然地會從自己的觀點,轉換到更宏觀的視野,因為想像力會讓幫他跳出自身能力的侷限,去想像自己可能做不到的事,這是一種「徹底移除自我中心」的過程。當他能夠不再以自己的角度來看待這頂帽子時,就表示他具備了同理心的先決條件。
  
第二步,誘導「同理心」
  
這時候,孩子腦中已經有各種天馬行空的想像場景,媽媽只需要針對那些場景,再安插一個角色進去。這樣做,除了能提升場景的可信度,也為孩子的同理心設定了一個具體對象。然後,媽媽做了最重要的一件事:把這些對象推入困境。
  
這個困境,某種程度上是手中的帽子造成的,加上整個場景與角色都是孩子的想像,針對自己腦中的產物,情緒代入感會更加強烈,同理心便在此時被順利誘導出來。藉由同理,孩子終於能切身感受,那些角色失去一頂帽子後所遭遇的不便。
  
第三步,給予「決定權」

這是最高明的一步,用加分取代扣分。媽媽不給任何指令決定帽子的去留,也不批判先前的佔據行為來增加孩子的罪惡感,而是選擇以正面態度,提升孩子幫助他人的意願,來取代簡單粗暴的道德填鴨。
  
此時的孩子,學到的不只是「拿走別人的東西會是不對的」,還有更積極的提醒,那就是「還給對方屬於他的東西,才能讓他的生活不受困擾」,不擅自拿取,就是一種幫助,即便是物歸原主,也要讓孩子明白箇中道理,而不是生硬的警語。
  
整個過程,三句話搞定,堪稱CP值最高的親職治療。
  
先有想像力,才能理解不同的立場,這是個十分合理的順序。不幸的是,想像力是需要繼承的,而大人僅有的想像力,就是每天坐在電腦螢幕前,想像自己中了樂透彩之後老闆會跪在地上跟自己道歉的畫面,這樣的大人,正是讓孩子同理心夭折的元兇。該怎麼補救,其實並不困難,每天只要花十分鐘,就能協助孩子培養想像力。
  
首先,走到書櫃前(前提是你房間要有這東西),然後隨便抽一本故事書,把故事講到一半,然後問孩子,如果你是主角,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?什麼都可以掰,情節越離譜越好,也可以把爸爸的老闆編進去,但就是不能跟書中的情節一樣。
  
  
你會發現,孩子的想像力是你的救星,因為它就像一根刺,專門戳破大人的無聊日常。
  
  
#同理心
#想像力
#親職教養
#繪本
  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劉仲彬臨床心理師,高雄醫大心理研究所臨床組畢,執業年資逾十年,著有《人生障礙俱樂部》一書,喜歡說書勝於說教,現獨立接案。諮商服務/課程講座/撰文合作,歡迎私訊或來信詢問
View all posts